HOME > 研究成果 > 时评
时评 COMMENTARY
北极是中国新疆域外交的重要实践区
赵隆 2018-01-30

        在气候变化造成的融冰加速背景下,千百年来作为“冰封之地”的北极,正在逐步被人类掀开其神秘的面纱。北极地区以其独特的生态环境、丰富的资源储备和航道开发的潜在优势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与此同时,人类活动的增加导致国际社会对“北极争夺战”的担忧,甚至还出现了中国等非北极国家也想要瓜分北极的臆想。

  事实上,北极虽处于地球之巅,但其影响已超越地理局限。日前,《中国的北极政策》白皮书正式出台,将中国定义为北极事务的“重要利益攸关方”,提出在尊重、合作、共赢、可持续原则的指导下,认识北极、保护北极、利用北极并参与治理北极。在笔者看来,中国的身份定位和政策目标不是主观谋划的政治产物,而是既有现实的客观反映。

  “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中国虽不是北极国家,但对北极变化的感知直接且迅速,这种关联性带来的挑战不以个别国家的意志为转移,也同样不会因为“我者”和“他者”的二元身份划分法而消失。

  在环境层面,北极的自然变化与中国的气候和环境息息相关,这一点已得到充分的科学考证。在政治层面,北极国家间的政治博弈对地区和国际秩序产生传导效应,北极潜在的安全风险可能对地区和平与安全造成深远影响。在经济层面,北极的开发和利用对国际航运、生物和非生物资源、旅游等领域的影响逐步显现,中国作为重要新兴市场国家和贸易大国,自然成为相关领域的潜在使用方和参与方。

  人类对客观物质世界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而科学探索是其中的重要手段之一。中国虽然并非北极科研领域的“先行者”,但一直把科学认识作为开展北极活动的主要方向。自上世纪90年来以来,中国以科学为先导,以认知为前提不断探索北极,并通过各类国际和地区科学合作平台,推进自身北极科研和科考事业,这是对客观自然规律的尊重,也是对人类发展规律的认同。

  北极的独特环境和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的宝贵财富。中国不仅把环境和生态保护作为参与北极事务的重要原则,还在实践中强调保护和利用之间的平衡,实际上是呼吁各国在开发和利用北极时既不能抱有“独占北极”的利己私心,也要摒弃共同“瓜分北极”的陈腐思维。在保护北极问题上,强调不受国别、种族和发展水平差异影响的共同责任。在利用北极问题上,谋求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代际公平。在呵护北极问题上,将北极独特的自然和人文传统摆在首位。

  北极不是“全球公域”,它既包含主权国家管辖之外的区域,也包含直接或间接处于北极国家主权管辖下的空间和资源。中国提出遵循相关国际条约和一般国际法充分尊重北极国家在北极的主权、主权权利和管辖权,也期待别国在追求自身利益时尊重中国在北极依法享有的权利和关切。在开发和利用北极问题上,中国并不追求与北极国家平等平权,而是强调合理合法、统筹兼顾,倡导把各国探索、保护和利用北极的先进理念和行为方式融合起来,把多样的利益诉求和发展要求统筹起来,探索由多利益攸关方参与的北极国际合作新模式。

  当然,我们既要看到作为北极国家主权和管辖权范围内的“单一北极”,更要看到作为全球气候变化指示器、高寒野生动物栖息地、前沿科学探索实践区、潜在国际航运线、原住民传统文化宝库等“多维北极”。只有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才可能跳出“从属”和“排他”的思想禁锢,进入北极合作和共赢的全新语境。

  习近平主席指出,“要秉持和平、主权、普惠、共治原则,把深海、极地、外空、互联网等领域打造成各方合作的新疆域,而不是相互博弈的竞技场”。中国在北极的相关实践,其根本在于促进北极的和平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维护国际社会在北极的整体利益,从而体现中国新疆域外交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



文献来源:央广网,2018年1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