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开发银行的发展创新
- “一带一路”视角下构建合作共赢的国际话语体系
- 西藏融入“一带一路”的国际挑战与战略选择
- 互联互通战略与中国国家安全——基于地缘政治视角的互联互通
- 启动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南海和平之海
- “一带一路”倡议与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对接
- 蒙古国参与“一带一路”倡议——国内动因、实施路径及存在问题
- 中国海外利益保护私营化初探
- “一带一路”应促进国内外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 丝绸之路经济带对接欧亚经济联盟:共建欧亚共同经济空间
- 印缅关系是否将影响中缅关系?
- 开启中波合作新时代
- 携手支点国家,共推发展战略
- 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提供智力支撑
- 用“一带一路”推动国际社会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一带一路”经济发展全球化的意义
- 海上丝绸之路和海洋安全互动特点
- 海上丝绸之路、互联互通与海上通道安全
- 如何保护海上丝绸之路的安全?——海上丝路区域的安全治理问题浅析
- 印度对“海上丝绸之路”的反应、特点和中国的选择
气候变化问题的再思考
2013-11-19
这几天,世界的目光齐聚波兰首都华沙,因为这里正在举办“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后者对全球性气候变化问题的议程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决定意义。另一方面,受地震、海啸、龙卷风等自然灾害的严重侵袭,2013年注定又是人类与自然进行艰巨抗争的一年,这使得气候变化问题亦再度成为全人类关注的焦点。可以说,关于气候变化的讨论已不是第一次,华沙会议也绝不会是最后一次,但每次谈及这一重要议题,都会引发一些意想不到、但耐人寻味的新思考。
首次,谈及华沙气候会议,使人不禁联想起几年前“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的一些花絮。当时,就有媒体爆出美欧的一些科学家操纵全球气候变化数据,以夸大全球变暖的实际威胁,即所谓的 “气候门事件”。消息一出,舆论哗然。当媒体、公益广告等借助一个个骇人听闻的镜头描述气候变化问题的严重性,当各国的专家学者、政客等用精妙的语言量化低碳经济的合理性时,人们突然间意识到这有可能是一个重大的圈套。
联想开来,甚至有人会情不自禁地补充道,气候变化是一个国际性的焦点问题,应该引起每个国家、每个地球公民的足够认识。但为什么就只有气候变化问题能成为为数不多的国际性议题,其他问题难道就没有资格吗?或者说,难道就只有气候变化问题值得重视,其他的问题就可以回避了吗?“气候门事件”背后可能蕴藏着许多利益集团,而唯利是图主义的私心是推动这个庞大系统运转的幕后黑手。国际社会有必要尽快澄清这一问题的来龙去脉。
其次,气候变化问题与低碳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毋庸置疑,发展低碳经济势必会带来巨大的商业利益,甚至其可能促使某些国家的财富呈几何倍数的增长,再建构起一群洛克菲勒式的“低碳集团”,也可能造就一大批类似于比尔盖茨、巴菲特式的新贵。但试想一下,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国家、以及这些国家的普通民众又能够获益多少呢?当一些国家在鼓吹气候变化问题的严重性、低碳经济的合理性时,我们是否应该警惕其背后的功利心,应该留心会不会出现“被问题化”现象呢?显然,这一问题的答案需要全世界的努力。
另一方面,众所周知,关于气候变化问题的讨论,早在上个世纪就已经存在。而且,在日本及部分西方国家的参与下,通过了一份可以被视为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纲领性文件——《京都议定书》。但是,因为美国曾一度阻挠和反对,最终《京都议定书》的共识内容未能及时地被普遍接受。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态度相对转变,《京都议定书》中所提及的部分问题才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重视,甚至有学者把当下的时代冠之以“后《京都议定书》时代”的头衔,让人不由感慨“是金子总会发光”。
再者,气候变化问题的国际化,其背后蕴含着国际政治、世界经济的体系变动。值得注意的是,气候变化问题真正成为全球性焦点问题,其历史也就是过去的一、二十年时间,关键还是美国等发达国家的黑箱操作。金融危机的爆发重挫了美国及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实力,美元的大幅贬值又极大地伤害了美国霸权地位的形象。因此,美国为了稳固其作为“世界警察”的地位,揭“气候变化”的竿而起,一改往常叛逆者的形象,俨然成为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虔诚”领导者。更进一步来说,设置全球性议题、主导国际话语权实际上是国家综合实力的竞争,而美国等西方国家无论是从战略上、还是从战术上都亟需高捧气候变化议题。事实证明了这一切。
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是,我们在拯救人类家园的时候,首先要学会选择最为合理、最为捷径的方式去拯救。气候变化问题是全球性的,需要世界上每一个人、每一个国家共同付出努力。与此同时,公平、公正、合作、共赢的原则无疑是确保这一问题得以顺利解决的核心。说到底,发达国家应该更多地考虑发展中国家的现实困难与挑战,帮助后者真正摆脱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困惑与挑战,而不是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指导原则,意图对发展中国家实施新的产业清洗。此外,还有一点也相当重要,就是每个国家及每个人必须找准自己的定位,真正让自我的价值归属于整个人类家园。
首次,谈及华沙气候会议,使人不禁联想起几年前“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的一些花絮。当时,就有媒体爆出美欧的一些科学家操纵全球气候变化数据,以夸大全球变暖的实际威胁,即所谓的 “气候门事件”。消息一出,舆论哗然。当媒体、公益广告等借助一个个骇人听闻的镜头描述气候变化问题的严重性,当各国的专家学者、政客等用精妙的语言量化低碳经济的合理性时,人们突然间意识到这有可能是一个重大的圈套。
联想开来,甚至有人会情不自禁地补充道,气候变化是一个国际性的焦点问题,应该引起每个国家、每个地球公民的足够认识。但为什么就只有气候变化问题能成为为数不多的国际性议题,其他问题难道就没有资格吗?或者说,难道就只有气候变化问题值得重视,其他的问题就可以回避了吗?“气候门事件”背后可能蕴藏着许多利益集团,而唯利是图主义的私心是推动这个庞大系统运转的幕后黑手。国际社会有必要尽快澄清这一问题的来龙去脉。
其次,气候变化问题与低碳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毋庸置疑,发展低碳经济势必会带来巨大的商业利益,甚至其可能促使某些国家的财富呈几何倍数的增长,再建构起一群洛克菲勒式的“低碳集团”,也可能造就一大批类似于比尔盖茨、巴菲特式的新贵。但试想一下,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国家、以及这些国家的普通民众又能够获益多少呢?当一些国家在鼓吹气候变化问题的严重性、低碳经济的合理性时,我们是否应该警惕其背后的功利心,应该留心会不会出现“被问题化”现象呢?显然,这一问题的答案需要全世界的努力。
另一方面,众所周知,关于气候变化问题的讨论,早在上个世纪就已经存在。而且,在日本及部分西方国家的参与下,通过了一份可以被视为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纲领性文件——《京都议定书》。但是,因为美国曾一度阻挠和反对,最终《京都议定书》的共识内容未能及时地被普遍接受。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态度相对转变,《京都议定书》中所提及的部分问题才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重视,甚至有学者把当下的时代冠之以“后《京都议定书》时代”的头衔,让人不由感慨“是金子总会发光”。
再者,气候变化问题的国际化,其背后蕴含着国际政治、世界经济的体系变动。值得注意的是,气候变化问题真正成为全球性焦点问题,其历史也就是过去的一、二十年时间,关键还是美国等发达国家的黑箱操作。金融危机的爆发重挫了美国及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实力,美元的大幅贬值又极大地伤害了美国霸权地位的形象。因此,美国为了稳固其作为“世界警察”的地位,揭“气候变化”的竿而起,一改往常叛逆者的形象,俨然成为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虔诚”领导者。更进一步来说,设置全球性议题、主导国际话语权实际上是国家综合实力的竞争,而美国等西方国家无论是从战略上、还是从战术上都亟需高捧气候变化议题。事实证明了这一切。
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是,我们在拯救人类家园的时候,首先要学会选择最为合理、最为捷径的方式去拯救。气候变化问题是全球性的,需要世界上每一个人、每一个国家共同付出努力。与此同时,公平、公正、合作、共赢的原则无疑是确保这一问题得以顺利解决的核心。说到底,发达国家应该更多地考虑发展中国家的现实困难与挑战,帮助后者真正摆脱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困惑与挑战,而不是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指导原则,意图对发展中国家实施新的产业清洗。此外,还有一点也相当重要,就是每个国家及每个人必须找准自己的定位,真正让自我的价值归属于整个人类家园。
文献来源:联合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