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及其成果
- 中国周边安全的新认知: 特点、功能与趋势
- 革新开放与越南祖国阵线转型
- 印度的全球治理观与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梦
- 印非合作机制建设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 金砖国家合作的评估与前瞻
- 试析美国撤军后中美在阿富汗问题上的合作空问
- 信任构建与中国一南亚人文交流
- 南亚地区的大国博弈
- 南亚国际关系的塑造与中国的抉择
- 中印关系的地缘政治特点与发展前景
- 中国和尼泊尔首次军演 印度不满施压
- 印度对“海上丝绸之路”的反应、特点和中国的选择
- 别过于轻视“印度制造”
- 民盟胜选缘由及中缅关系前景
- 印非峰会 印度的需求更大些
- 印度非洲论坛峰会:印度告别“理想主义”?
- “入常” 日本的狡猾和印度的执着
- 中俄印应在地区安全架构发挥领导作用
- 金砖国家将建立更密切合作伙伴关系
- 印度对“一带一路”的三种态度
美国的南亚战略与中印关系
赵干城
1900-01-01
简介
2011年是奥巴马政府推行新的南亚战略的关键一年。从美国的观点来看,南亚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反恐是美国的头号战略目标,但奥巴马政府上台后谋求一系列改变,美国选民也希望看到与小布什政府时期不同的战略,其中显然包括了反恐这一领域。对奥巴马来说,要实现其在上次大选所许的承诺,恐怕阿富汗是绕不过的一关,也是外界可能赖以评判其新战略的关键。在这个重要的时刻,美国军方果然不负当局的希望,于5月1日给华盛顿带来了击毙本·拉登的好消息。该消息的地缘政治效应扩散之际,奥巴马宣布了美军从阿富汗开始撤军,初步勾勒出美国的阿富巴战略。本文拟从此点切入,进而讨论中国和印度这两个本地区的大国在维护地区稳定方面开展合作的前景。
正文
一、拉登之死与美国的策略调整
奥巴马政府的阿富巴战略是反恐战略的一个构件。在小布什政府将全球范围的反恐视为美国主要战略重心后,美国连续发动两场战争,已经耗上了持久的时间和投入。两场战争的实际结果虽然因立场不一而可能导致不同的评价,但没有人认为美国在这两个战场上获得了终结性的胜利,相反这种胜利已经被视为不切实际的目标。奥巴马的“求变”策略正是这种形势下的产物,并认定从打击恐怖主义的角度,阿富汗-巴基斯坦地区的“基地”组织应是打击的重点。相比之下,美国应尽早结束在伊拉克的行动,转而投入阿富汗,为早日结束这两场战争做准备。由于这个原因,在2008年的总统大选中,阿富巴问题成为候选人竞选辩论中唯一的外交议题,可见这项战略调整在奥巴马政府的外交政策中必定有比较重要的地位。
作为这项策略的重要成果,击毙拉登显然成为一个具有指标性意义的行动。自从奥巴马2009年12月1日在西点军校宣布向阿富汗增兵3万以来,美国的南亚战略下一步究竟如何走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而奥巴马设下的撤军日期也为阿富汗问题的解决方案增加了时间压力和紧迫性因素。美国新增军队进入阿富汗以后使在阿美军增加到了10万,加上美国的盟国也贡献了1万以上的新增兵力,联军在优势兵力的鼓舞下发动了一系列军事行动,取得部分阶段性的胜利,但离奥巴马及国际社会普遍认定的解决标准还是有相当距离,即联军将维持阿富汗安全和稳定的责任移交给阿富汗军队和警察,以便为美国和其盟国下一步行动提供空间。美国大量使用无人机的战术将打击的目标定在消灭“基地”组织和塔利班的首领,并在地面上发动一些新的进攻性战役,但美国仍然极其需要有象征意义的胜利。击毙拉登可以说是在一个适当的时候出现的适当案例,可用以证明奥巴马政府新的阿富巴战略在顺利运作。但这项战略的成功与否最终还是要看奥巴马能否完成他在竞选时许下的承诺,即结束上届政府发动的这两场战争,将美军从伊拉克和阿富汗撤回。6月23日,奥巴马在白宫宣布了他在阿富巴问题上的重大战略决定。美国将从7月开始逐步从该地区撤军,至2012年夏季完成3.3万美军的撤离。该消息宣布后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反响。论者多将其与1个多月前在巴击毙拉登的事件联系在一起,而事实上这位总统在撤军的演讲中也确实将两者做了一定联系。美国认为这些都是美国领导的反恐战争取得重大进展的标志,美国的阿富巴战略是在有利的条件下做出了调整。这个乐观的基调在分析人士中引起不同的回应,例如“华尔街日报”当天发表的评论就认为“奥巴马的演讲令人鼓舞,并可以改善他在国内的政治支持率”,但“福克斯电视台”的新闻评论员却认为“奥巴马此举显示他并未从此前的错误中吸取教训,而是走向了另一面。他现在给美国结束阿富汗战争设立了一个不现实的时间框架”。[1] 这些意见不一的评论反映了奥巴马政府的阿富巴战略在美国国内远未取得共识的现实,在国际上自然也产生了不同的看法。另一方面,美国决意要从阿富汗撤出相当一部分军队,这其中所包含的意义却一定会对本地区的安全结构产生影响。
奥巴马的阿富巴战略首先产生的地缘政治效应是在巴基斯坦。美国无视巴的主权未加警告在巴境内击毙拉登,以及奥巴马谴责在巴有“支持拉登的网络”并声称要进一步调查,这些事态令巴局势陷入动荡,巴公众则对他们的政府与美国长期合作反恐竟然得到这种结果深感愤怒。很多分析都认为击毙拉登将损害美国与巴基斯坦现有的合作关系,而且必定会导致“基地”组织首先在巴基斯坦实施报复性的攻击行动。因此巴政府面临的是一个两面受到攻击的状况,将迫使巴政府和军方采取反击行动,这又可能使华盛顿更不信任巴。美巴关系因拉登之死而趋于恶化。形势的这种发展实际上非常不利于美国接着必定要出台的阿富汗策略,因为很显然击毙拉登是为更重要目标服务的,如奥巴马不能实现其结束阿富汗战争的承诺,则击毙拉登的政治效应按美国竞选政治的规律将很快消退,这个反恐胜利恐怕不会太有助于他连任,结束战争或基本结束战争则都可以取得完全不同的效应,但后者却和巴形势密切相关。如美巴关系严重恶化,白宫的阿富汗策略将面临难产。基于这个考量,参院外委会主席约翰·克里和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接踵访巴,力图缓和局势,但裂痕已然形成,要完全消除也难。巴政府对美国的行为将做如何反应还存在一定变数,但在所谓“后拉登时代”巴基斯坦的相关政策将朝着更为战略自主的方向发展,这应该是比较明确的。
阿富汗政府对拉登之死做的反应比较微妙。除了对美表示支持外,阿政府事实上加快了与塔利班谈判的步伐,并向外界公布了美方不但知晓而且也参与的事实,这透露了美国阿富巴策略的演进方向,美将利用击毙拉登的有利形势谋求阿富汗问题的最终解决。但从种种迹象来看,最终方案在华盛顿仍存在争辩,无论是两党还是军方与行政当局之间都存在不同看法,奥巴马的首批撤军3.3万的决定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做出的,如何解读其中的含义见仁见智,似乎还不能得出美国和其盟国将完全从阿退出的结论,但美国的初步撤军方案与美国与塔利班的接触预示着美国也许希望在大量军事行动之后逐步达成政治解决,为最终向阿富汗政府移交维护稳定和治安任务奠定基础。虽然华盛顿尚未公布美国的战略意图,但其盟国已经在奥巴马宣布撤军后纷纷宣布了各自的退出方案,其中包含的共同点基本都是要求阿富汗政府负责这个国家的安全与稳定,并为此设置了各自的退出时间表。可见西方在阿富汗问题上的策略是朝着某种脱离的方案发展的,虽然脱离的程度究竟有多大还是要看美国的选择。在这个背景下,阿富汗政府谋求政治解决的决心是显而易见的。卡尔扎伊政府在拉登被击毙后美国的相关策略调整中将居相对更重要的地位,以当前形势的发展而言,美国就算是以前曾经有过在喀布尔“换将”的想法,在目前的时间压力下,诸如此类的计划也只能束之高阁,代之以能够取得看得见效果的手段,因为下届总统的选举在华盛顿已经拉开帷幕,再者美国恐怕一时也难以找到更好的代理人。
综上所述,美国借击毙拉登的有利形势,在完成从伊拉克的撤军后,将其在南亚地区的存在提上了议事日程。美国的行动将在本地区创造一个新的局面,与其他大国的利益息息相关,也与本地区未来的和平与稳定有密切的联系。巴基斯坦总统扎尔达里在拉登被击毙后对俄罗斯的访问就表明了新的战略形势呼之欲出,需要有关各方未雨绸缪,做好预案,以应对充满变数的南亚地区安全前景。
二、美国策略对周边地区大国的影响
美国在阿富汗的举措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可能取得何种结果是和巴基斯坦局势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中国和印度在美国看来究竟是否系“利益攸关方”可能还无定论。但中国和印度是本地区最重要的大国,两国是否系“利益攸关方”主要由两国自己的看法所决定,美国如何看并不重要。比较而言,印度与阿富汗并不接壤,因而还不是紧邻,但印度对阿富汗的关注和投入是巨大的,自美国发动阿富汗战争以来,印度成为美国领导的联军以外对阿富汗援助最大的国家之一,是阿富汗重建进程的一支重要力量,据统计,迄今印度向阿富汗投资已逾20亿美元,[2] 主要集中于大型基础建设项目,如热电厂、变电站、大型水利工程、高速公路、乃至议会大楼等。根据常识判断,这类大型基础建设项目通常是由政府来主持的,私营部门一般不大可能在形势仍不稳定的情况下冒险投资,说明印度政府对阿富汗问题的高度关注,是从战略角度出发的,同样,印度在阿富汗这样一个小国同时运行着4个领事馆和1个大使馆,应该也是出于类似的考虑。印度虽然并不派遣任何军队进入阿富汗,但对阿富汗事务从经济和政治两方面都有极大的投入,用印度外交部网站上的正式用语来说,印度之所以关注阿富汗是因为“印度与阿富汗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关系,阿富汗的恐怖主义势力对印度构成了严重威胁,印度全力支持国际社会打击恐怖主义的努力。”[3] 看来印度将其对阿富汗的关注与反恐联系在一起,尽管这个看法在巴基斯坦有很大争议,后者认为印度在阿富汗的意图有更深远的战略目的,主要是针对巴基斯坦的,旨在利用阿富汗与巴的漫长边境向巴施加压力。这种看法在伊斯兰堡有很高接受度,使阿富巴地区的前景面临新的变数。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是如果美国为首的盟军撤离阿富汗,是否会导致印度和巴基斯坦在阿富汗展开新的对峙?
印度对美国撤离阿富汗持谨慎的观望态度,但对拉登被击毙后的阿富汗形势有预期。5月12-13日,印度总理曼·辛格对阿富汗进行了一次事先未经宣布的突然访问。由于这次访问距拉登死后不久,分析人士普遍认为印度已经在为阿富汗未来局势做准备,即如辛格总理所强调的,印度在政治上支持卡尔扎伊政府维护和平与稳定,经济上将继续加大投入,包括给予阿富汗另外5亿美元的援助,以及鼓励印度私营部门对阿投资,在反恐领域,印度强调和阿富汗的共同利益是继续打击恐怖组织。[4]印度总理在公开场合避免提及印度是否赞成阿富汗政府与塔利班和解的努力,但大部分分析家都同意,印度事实上是反对可能给予塔利班任何机会的行动的。就印度的战略利益而言,与塔利班和解将扩大巴基斯坦的影响,这似乎并不符合印度的需要。但印度的这个战略思考有一个问题需要回答:如果印度希望阿富汗在美国撤出后继续保持和平与稳定,又如何可能排斥巴的影响和作用?换言之,没有巴的全力参与和合作,阿富汗的局势即使不是全面反转,至少也不可能获得可持续的稳定。而印度如果确实希望在美国撤出后的阿富汗发挥作用,保持该地区的稳定恐怕是符合印度利益的。也许是这个因素,6月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外交秘书在伊斯兰堡举行了工作会谈,并且在7月继续升级为两国外长在新德里的正式会谈。尽管两国仍未真正解决2008年孟买恐怖袭击案的某些核心问题,但两国显然在拉登击毙和美国的新动向产生后已经意识到有必要讨论更重要的安全问题:如何面对阿富汗变局?
阿富汗形势对本地区另一个大国中国的影响可能更具直接的意义。与印度不同,中国的新疆地区与印巴阿三国都接壤,而新疆也是中国国内恐怖势力与境外极端主义最为密集交接的地区,例如在该地区的喀什与和田连续发生的恐怖骚乱事件,根据中国警方的调查,是和“东突组织”设在巴基斯坦的恐怖分子训练营地联系在一起的。这些恐怖分子在进入中国境内从事破坏活动之前曾受训于设在巴基斯坦的营地。[5] 虽然中国并不参与美国领导的反恐战争,但美国的所作所为客观上将给中国的国家安全带来重大的影响,如何评估这种影响以及中国应该如何应对已经在中国学界引起积极的讨论。有论者以为美国撤出后留下的“阿富汗残局将中国的作用提上议事日程,因为中国既是阿富汗的邻国,也是新兴大国,有理由关注美国留下的摊子,尽管现实主义者会认为,中国支持美国结束阿富汗战争的努力应该是中美更宏观的讨价还价的一部分”。[6] 美国是否会接受与中国就这个问题讨价还价暂搁一边,令人关注的是阿富汗局势演变的潜在影响。
从中国的角度看,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稳定与和平是至关重要的,理由至少有三点。首先他们都是伊斯兰国家,与中国的穆斯林主要聚集区山水相连,如果那里战火连天,中国的新疆地区也不可能独善其身,更不用说实行战略性的经济大开发。其次,中国境内的主要极端势力组织自冷战结束后就一直视这两个国家为他们的活动基地,美国发动的反恐战争打击的首要目标虽然是“基地”组织和塔利班,但客观上也限制和打击了以“东突”为代表的中国境内恐怖组织的活动能力,因此防止国际恐怖势力在这两个国家的大规模复苏是符合中国的利益的。再者,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稳定与和平是中国在南亚地区推行睦邻友好政策的基础,也是中国稳定南亚周边的关键。美国及其盟国从阿富汗退出,也在相当程度上意味着从南亚地区退出,可能会导致再次产生后冷战初期的南亚局面:当年苏联从阿富汗退出后,随着冷战的结束和苏联的解体,美国对南亚地区的兴趣急剧下降,战略目标几乎缩减为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一节,说得更明白一点,美国当时的目标主要就是防止印巴开发核武器。这个目标最后以失败告终,但这仍然没有导致美国对南亚地区的地缘政治兴趣上升,直到“9·11”袭击事件爆发。虽然历史并不会完全重演,但奥巴马上台前后对该地区发表的一系列言论指向美国的新的亚洲战略,其中南亚的地位和作用都含糊不清,与小布什政府的“大中东计划”简直有天壤之别,甚至小布什政府时期奠定的美印关系都可能有一定的变数。这个战略性变化应予以关注和研究,特别是对中国的影响。
从历史的经验来看,超级大国退出本地区可能会伴随着地区形势产生新的震荡。以阿富汗局势而言,卡尔扎伊政府及其背后的美国如果能与塔利班达成可持续的和解协议,则对该地区的稳定是有利的。但这种前景的几率究竟有多大,现在完全看不出。美国自2009年增兵3万以来采取的军事行动是否足以奠定阿富汗安全形势的稳定基础也是难以判断的问题。由此可以推断,美国撤离阿富汗仍然存在两种可能,一是如奥巴马所期望的完全撤离,将维护安全与和平的任务转交于阿富汗政府,另一是美国做部分撤离,但仍在阿富汗保持相当程度的军事存在,包括现有的军事基地,以防止极端主义势力在喀布尔卷土重来,同时也便于控制中亚和东亚间的枢纽。这两种可能的前景都显示了未来的阿富汗-巴基斯坦地区存在着多种变数,对有关的地区大国将产生政策和行为上的重要影响,中国和印度可能是首当其要者。这对中印关系意味着什么呢?
三、中印在本地区的合作前景
中印关系包含诸多层面,其中在南亚地区进行合作应当说是前景并不被看好的一个方面。由于中国并非南亚国家,而印度是南亚居主导地位的国家,因此从地缘政治的利益竞争角度确实不易在南亚打造中印合作关系。一直以来,印度对中国在南亚的影响和存在都取警惕的态度,巴基斯坦因素不用说,就算是和中印都保持友好关系的其他南亚国家,印度也对所谓中国扩大影响的行为持防范的心态,例如中国与尼泊尔、孟加拉、斯里兰卡等国的合作,印度都有担忧,这从印度的媒体和学界的观点中可以很容易发现。“9·11”以后,美国领导的西方国家对南亚的关注骤然加大,美国对阿富汗发动的战争更是持续10多年没有最终结果。随着美国相关策略的调整和南亚安全形势产生的新的变数,南亚地区安全形势似乎不容乐观。这对中印都是挑战,因为动荡的南亚不符合两国的利益。这里有几个因素应可促进中国与印度在美国撤离阿富汗后就南亚地区局势展开新的合作。
首先,中印对美国领导的反恐战争都没有直接加入,对西方与伊斯兰世界的冲突和西方某些看法持严重的保留态度。“9·11”以后,西方舆论把对抗的矛头指向伊斯兰世界,小布什政府连续发动的两场战争在广大伊斯兰世界是不得人心的。中印同为发展中国家,对这个矛盾持谨慎的态度,从原则上说,两国也万难赞同把矛头针对伊斯兰世界的做法。虽然美国为首的西方很快改变了这种带有严重意识形态冲突的说法,但事实是美国发动的这两场战争的被攻击对象都是伊斯兰国家,因此对中印两国的外交政策来说,支持国际社会反对国际恐怖主义的努力,这并无问题,但是否一定具体到支持美国领导的联军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战争,则可存疑,事实上对西方利用反恐推行的如此霸权主义的行为,两国都是难以接受的。
第二,中印两国一向主张地区事务应由地区内的相关各方共同协商解决,不同意外部势力利用各种借口对地区事务的干涉。印度对这个问题有着特别的敏感,反对外部势力进入南亚,最典型者如克什米尔争端,印度早在第三次印巴战争结束后举行的“西姆拉会议”及与巴达成的协定就已明确声明印巴争端必须由两国自行解决,不需要任何第三方介入。在阿富汗问题上,虽然美国打的反恐旗号使大部分国家不便于公开反对,特别是美国在开始反恐战争以后,逐步加大调整对印度的政策,使印度在美国等外部势力介入南亚事务方面更多地采取了不争辩的政策,但印度地区政策的实质并没有改变。这个情况和当年苏联入侵阿富汗后印度的表态有相同之处,当时印度已经和苏联签订友好合作条约,难以公开批评苏联的政策,但印度同样也没有公开支持苏联的入侵。对印度的反对外部势力进入南亚的政策有着各种解读,但印度反对的基本立场是清楚的。中国对美国领导的西方联军大规模进入阿富汗也持相当的异议,尽管中国的官方立场是支持反恐。这从中国学界对美国在本地区进行长达10年的军事行动均持的批评态度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此外,阿富汗作为与中国陆地接壤的邻国,长期驻有大量北约成员国的军队,这客观上对中国的国家安全也是潜在的不稳定因素。至于美国对巴基斯坦所采取的重压政策,包括在击毙拉登行动中及以后美国的行为,中国的媒体都予以尖锐的批评。中印尽管在南亚地区问题上未必意见都一致,但在反对地区外势力介入本地区事务甚至强行推行西方的政治模式和价值,是持严重保留态度的。
第三,美国及盟国在阿富汗久战不决,对本地区产生的负面影响是中印两国共同感受的一个因素。阿富汗局势的剧烈波动以及巴基斯坦国内不断产生的极端势力活动,给本地区的安全局势带来巨大的影响,印度固然认为从阿富汗扩散到巴基斯坦的国际恐怖组织是印度在本世纪头10年遭受各类恐怖袭击的源头,中国事实上也是在南亚越演越烈的恐怖活动的受害者,包括“东突组织”在阿巴地区设置的训练营和他们不断加剧的在中国境内的活动对中国边疆地区的稳定造成的损害。国际恐怖势力的发展趋势仍在扩大,成为美国领导的反恐战争的一个消极后果,承受这种后果的不但有美国及联军在阿富汗的损兵折将,也包括中印等并不参与美国领导的反恐战争的国家。从这个角度看,中国和印度恐怕也将继续承受美国退出阿富汗以后所产生的各种后果。
综上所述,本文的结论是美国在南亚进行的反恐战争给中印关系带来一些新的因素,这些因素从本文的立论角度看虽然是负面的,但却将使中印关系在南亚地区问题上有新的合作前景,因为有几个关键条件可以帮助中印在阿巴地区探讨有利于双方的协调合作。首先是中国与该地区最重要的核心国家巴基斯坦有着良好的双边关系,可以坦诚讨论任何重要的问题,而且中国支持巴基斯坦政府维护主权和独立的政策在伊斯兰堡从未受到质疑,这是中国在美国及西方盟国退出阿富汗以后可发挥积极作用的有利因素。其次,印度与阿富汗政府在过去10年中通过各种援助项目已经建立了相对牢固的合作关系,使印度有可能在“后拉登时代”的阿富汗问题上有较大的话语权。再者,印巴关系的和解进程在拉登死后已有一定进展,两国外长7月在新德里的正式会晤将进一步促进双方朝着有利于地区稳定和双边谈判的方向发展,相信印巴和解的进程将越来越密切地与本地区安全局势联系在一起,阿富汗无疑是重要的议程。中国秉承支持地区稳定的立场,将继续积极支持印巴和平进程。基于上述,中印作为本地区最重要的大国,也是阿巴地区安全局势的重要“利益攸关方”,可以在美国及西方联军退出阿富汗之前进行必要的沟通,在此基础上发挥中国与巴基斯坦“全天候关系”的积极作用,使中印巴共同致力于维护本地区安全局势,使之不至于在美国退出后大幅度恶化,甚至在三方的共同努力下,也完全有理由期望促进阿富汗的稳定与独立,进而在本地区建立“亚洲人管理亚洲事务”的新模式,这说到底也是对国际反恐进程的贡献。
奥巴马政府的阿富巴战略是反恐战略的一个构件。在小布什政府将全球范围的反恐视为美国主要战略重心后,美国连续发动两场战争,已经耗上了持久的时间和投入。两场战争的实际结果虽然因立场不一而可能导致不同的评价,但没有人认为美国在这两个战场上获得了终结性的胜利,相反这种胜利已经被视为不切实际的目标。奥巴马的“求变”策略正是这种形势下的产物,并认定从打击恐怖主义的角度,阿富汗-巴基斯坦地区的“基地”组织应是打击的重点。相比之下,美国应尽早结束在伊拉克的行动,转而投入阿富汗,为早日结束这两场战争做准备。由于这个原因,在2008年的总统大选中,阿富巴问题成为候选人竞选辩论中唯一的外交议题,可见这项战略调整在奥巴马政府的外交政策中必定有比较重要的地位。
作为这项策略的重要成果,击毙拉登显然成为一个具有指标性意义的行动。自从奥巴马2009年12月1日在西点军校宣布向阿富汗增兵3万以来,美国的南亚战略下一步究竟如何走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而奥巴马设下的撤军日期也为阿富汗问题的解决方案增加了时间压力和紧迫性因素。美国新增军队进入阿富汗以后使在阿美军增加到了10万,加上美国的盟国也贡献了1万以上的新增兵力,联军在优势兵力的鼓舞下发动了一系列军事行动,取得部分阶段性的胜利,但离奥巴马及国际社会普遍认定的解决标准还是有相当距离,即联军将维持阿富汗安全和稳定的责任移交给阿富汗军队和警察,以便为美国和其盟国下一步行动提供空间。美国大量使用无人机的战术将打击的目标定在消灭“基地”组织和塔利班的首领,并在地面上发动一些新的进攻性战役,但美国仍然极其需要有象征意义的胜利。击毙拉登可以说是在一个适当的时候出现的适当案例,可用以证明奥巴马政府新的阿富巴战略在顺利运作。但这项战略的成功与否最终还是要看奥巴马能否完成他在竞选时许下的承诺,即结束上届政府发动的这两场战争,将美军从伊拉克和阿富汗撤回。6月23日,奥巴马在白宫宣布了他在阿富巴问题上的重大战略决定。美国将从7月开始逐步从该地区撤军,至2012年夏季完成3.3万美军的撤离。该消息宣布后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反响。论者多将其与1个多月前在巴击毙拉登的事件联系在一起,而事实上这位总统在撤军的演讲中也确实将两者做了一定联系。美国认为这些都是美国领导的反恐战争取得重大进展的标志,美国的阿富巴战略是在有利的条件下做出了调整。这个乐观的基调在分析人士中引起不同的回应,例如“华尔街日报”当天发表的评论就认为“奥巴马的演讲令人鼓舞,并可以改善他在国内的政治支持率”,但“福克斯电视台”的新闻评论员却认为“奥巴马此举显示他并未从此前的错误中吸取教训,而是走向了另一面。他现在给美国结束阿富汗战争设立了一个不现实的时间框架”。[1] 这些意见不一的评论反映了奥巴马政府的阿富巴战略在美国国内远未取得共识的现实,在国际上自然也产生了不同的看法。另一方面,美国决意要从阿富汗撤出相当一部分军队,这其中所包含的意义却一定会对本地区的安全结构产生影响。
奥巴马的阿富巴战略首先产生的地缘政治效应是在巴基斯坦。美国无视巴的主权未加警告在巴境内击毙拉登,以及奥巴马谴责在巴有“支持拉登的网络”并声称要进一步调查,这些事态令巴局势陷入动荡,巴公众则对他们的政府与美国长期合作反恐竟然得到这种结果深感愤怒。很多分析都认为击毙拉登将损害美国与巴基斯坦现有的合作关系,而且必定会导致“基地”组织首先在巴基斯坦实施报复性的攻击行动。因此巴政府面临的是一个两面受到攻击的状况,将迫使巴政府和军方采取反击行动,这又可能使华盛顿更不信任巴。美巴关系因拉登之死而趋于恶化。形势的这种发展实际上非常不利于美国接着必定要出台的阿富汗策略,因为很显然击毙拉登是为更重要目标服务的,如奥巴马不能实现其结束阿富汗战争的承诺,则击毙拉登的政治效应按美国竞选政治的规律将很快消退,这个反恐胜利恐怕不会太有助于他连任,结束战争或基本结束战争则都可以取得完全不同的效应,但后者却和巴形势密切相关。如美巴关系严重恶化,白宫的阿富汗策略将面临难产。基于这个考量,参院外委会主席约翰·克里和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接踵访巴,力图缓和局势,但裂痕已然形成,要完全消除也难。巴政府对美国的行为将做如何反应还存在一定变数,但在所谓“后拉登时代”巴基斯坦的相关政策将朝着更为战略自主的方向发展,这应该是比较明确的。
阿富汗政府对拉登之死做的反应比较微妙。除了对美表示支持外,阿政府事实上加快了与塔利班谈判的步伐,并向外界公布了美方不但知晓而且也参与的事实,这透露了美国阿富巴策略的演进方向,美将利用击毙拉登的有利形势谋求阿富汗问题的最终解决。但从种种迹象来看,最终方案在华盛顿仍存在争辩,无论是两党还是军方与行政当局之间都存在不同看法,奥巴马的首批撤军3.3万的决定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做出的,如何解读其中的含义见仁见智,似乎还不能得出美国和其盟国将完全从阿退出的结论,但美国的初步撤军方案与美国与塔利班的接触预示着美国也许希望在大量军事行动之后逐步达成政治解决,为最终向阿富汗政府移交维护稳定和治安任务奠定基础。虽然华盛顿尚未公布美国的战略意图,但其盟国已经在奥巴马宣布撤军后纷纷宣布了各自的退出方案,其中包含的共同点基本都是要求阿富汗政府负责这个国家的安全与稳定,并为此设置了各自的退出时间表。可见西方在阿富汗问题上的策略是朝着某种脱离的方案发展的,虽然脱离的程度究竟有多大还是要看美国的选择。在这个背景下,阿富汗政府谋求政治解决的决心是显而易见的。卡尔扎伊政府在拉登被击毙后美国的相关策略调整中将居相对更重要的地位,以当前形势的发展而言,美国就算是以前曾经有过在喀布尔“换将”的想法,在目前的时间压力下,诸如此类的计划也只能束之高阁,代之以能够取得看得见效果的手段,因为下届总统的选举在华盛顿已经拉开帷幕,再者美国恐怕一时也难以找到更好的代理人。
综上所述,美国借击毙拉登的有利形势,在完成从伊拉克的撤军后,将其在南亚地区的存在提上了议事日程。美国的行动将在本地区创造一个新的局面,与其他大国的利益息息相关,也与本地区未来的和平与稳定有密切的联系。巴基斯坦总统扎尔达里在拉登被击毙后对俄罗斯的访问就表明了新的战略形势呼之欲出,需要有关各方未雨绸缪,做好预案,以应对充满变数的南亚地区安全前景。
二、美国策略对周边地区大国的影响
美国在阿富汗的举措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可能取得何种结果是和巴基斯坦局势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中国和印度在美国看来究竟是否系“利益攸关方”可能还无定论。但中国和印度是本地区最重要的大国,两国是否系“利益攸关方”主要由两国自己的看法所决定,美国如何看并不重要。比较而言,印度与阿富汗并不接壤,因而还不是紧邻,但印度对阿富汗的关注和投入是巨大的,自美国发动阿富汗战争以来,印度成为美国领导的联军以外对阿富汗援助最大的国家之一,是阿富汗重建进程的一支重要力量,据统计,迄今印度向阿富汗投资已逾20亿美元,[2] 主要集中于大型基础建设项目,如热电厂、变电站、大型水利工程、高速公路、乃至议会大楼等。根据常识判断,这类大型基础建设项目通常是由政府来主持的,私营部门一般不大可能在形势仍不稳定的情况下冒险投资,说明印度政府对阿富汗问题的高度关注,是从战略角度出发的,同样,印度在阿富汗这样一个小国同时运行着4个领事馆和1个大使馆,应该也是出于类似的考虑。印度虽然并不派遣任何军队进入阿富汗,但对阿富汗事务从经济和政治两方面都有极大的投入,用印度外交部网站上的正式用语来说,印度之所以关注阿富汗是因为“印度与阿富汗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关系,阿富汗的恐怖主义势力对印度构成了严重威胁,印度全力支持国际社会打击恐怖主义的努力。”[3] 看来印度将其对阿富汗的关注与反恐联系在一起,尽管这个看法在巴基斯坦有很大争议,后者认为印度在阿富汗的意图有更深远的战略目的,主要是针对巴基斯坦的,旨在利用阿富汗与巴的漫长边境向巴施加压力。这种看法在伊斯兰堡有很高接受度,使阿富巴地区的前景面临新的变数。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是如果美国为首的盟军撤离阿富汗,是否会导致印度和巴基斯坦在阿富汗展开新的对峙?
印度对美国撤离阿富汗持谨慎的观望态度,但对拉登被击毙后的阿富汗形势有预期。5月12-13日,印度总理曼·辛格对阿富汗进行了一次事先未经宣布的突然访问。由于这次访问距拉登死后不久,分析人士普遍认为印度已经在为阿富汗未来局势做准备,即如辛格总理所强调的,印度在政治上支持卡尔扎伊政府维护和平与稳定,经济上将继续加大投入,包括给予阿富汗另外5亿美元的援助,以及鼓励印度私营部门对阿投资,在反恐领域,印度强调和阿富汗的共同利益是继续打击恐怖组织。[4]印度总理在公开场合避免提及印度是否赞成阿富汗政府与塔利班和解的努力,但大部分分析家都同意,印度事实上是反对可能给予塔利班任何机会的行动的。就印度的战略利益而言,与塔利班和解将扩大巴基斯坦的影响,这似乎并不符合印度的需要。但印度的这个战略思考有一个问题需要回答:如果印度希望阿富汗在美国撤出后继续保持和平与稳定,又如何可能排斥巴的影响和作用?换言之,没有巴的全力参与和合作,阿富汗的局势即使不是全面反转,至少也不可能获得可持续的稳定。而印度如果确实希望在美国撤出后的阿富汗发挥作用,保持该地区的稳定恐怕是符合印度利益的。也许是这个因素,6月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外交秘书在伊斯兰堡举行了工作会谈,并且在7月继续升级为两国外长在新德里的正式会谈。尽管两国仍未真正解决2008年孟买恐怖袭击案的某些核心问题,但两国显然在拉登击毙和美国的新动向产生后已经意识到有必要讨论更重要的安全问题:如何面对阿富汗变局?
阿富汗形势对本地区另一个大国中国的影响可能更具直接的意义。与印度不同,中国的新疆地区与印巴阿三国都接壤,而新疆也是中国国内恐怖势力与境外极端主义最为密集交接的地区,例如在该地区的喀什与和田连续发生的恐怖骚乱事件,根据中国警方的调查,是和“东突组织”设在巴基斯坦的恐怖分子训练营地联系在一起的。这些恐怖分子在进入中国境内从事破坏活动之前曾受训于设在巴基斯坦的营地。[5] 虽然中国并不参与美国领导的反恐战争,但美国的所作所为客观上将给中国的国家安全带来重大的影响,如何评估这种影响以及中国应该如何应对已经在中国学界引起积极的讨论。有论者以为美国撤出后留下的“阿富汗残局将中国的作用提上议事日程,因为中国既是阿富汗的邻国,也是新兴大国,有理由关注美国留下的摊子,尽管现实主义者会认为,中国支持美国结束阿富汗战争的努力应该是中美更宏观的讨价还价的一部分”。[6] 美国是否会接受与中国就这个问题讨价还价暂搁一边,令人关注的是阿富汗局势演变的潜在影响。
从中国的角度看,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稳定与和平是至关重要的,理由至少有三点。首先他们都是伊斯兰国家,与中国的穆斯林主要聚集区山水相连,如果那里战火连天,中国的新疆地区也不可能独善其身,更不用说实行战略性的经济大开发。其次,中国境内的主要极端势力组织自冷战结束后就一直视这两个国家为他们的活动基地,美国发动的反恐战争打击的首要目标虽然是“基地”组织和塔利班,但客观上也限制和打击了以“东突”为代表的中国境内恐怖组织的活动能力,因此防止国际恐怖势力在这两个国家的大规模复苏是符合中国的利益的。再者,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稳定与和平是中国在南亚地区推行睦邻友好政策的基础,也是中国稳定南亚周边的关键。美国及其盟国从阿富汗退出,也在相当程度上意味着从南亚地区退出,可能会导致再次产生后冷战初期的南亚局面:当年苏联从阿富汗退出后,随着冷战的结束和苏联的解体,美国对南亚地区的兴趣急剧下降,战略目标几乎缩减为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一节,说得更明白一点,美国当时的目标主要就是防止印巴开发核武器。这个目标最后以失败告终,但这仍然没有导致美国对南亚地区的地缘政治兴趣上升,直到“9·11”袭击事件爆发。虽然历史并不会完全重演,但奥巴马上台前后对该地区发表的一系列言论指向美国的新的亚洲战略,其中南亚的地位和作用都含糊不清,与小布什政府的“大中东计划”简直有天壤之别,甚至小布什政府时期奠定的美印关系都可能有一定的变数。这个战略性变化应予以关注和研究,特别是对中国的影响。
从历史的经验来看,超级大国退出本地区可能会伴随着地区形势产生新的震荡。以阿富汗局势而言,卡尔扎伊政府及其背后的美国如果能与塔利班达成可持续的和解协议,则对该地区的稳定是有利的。但这种前景的几率究竟有多大,现在完全看不出。美国自2009年增兵3万以来采取的军事行动是否足以奠定阿富汗安全形势的稳定基础也是难以判断的问题。由此可以推断,美国撤离阿富汗仍然存在两种可能,一是如奥巴马所期望的完全撤离,将维护安全与和平的任务转交于阿富汗政府,另一是美国做部分撤离,但仍在阿富汗保持相当程度的军事存在,包括现有的军事基地,以防止极端主义势力在喀布尔卷土重来,同时也便于控制中亚和东亚间的枢纽。这两种可能的前景都显示了未来的阿富汗-巴基斯坦地区存在着多种变数,对有关的地区大国将产生政策和行为上的重要影响,中国和印度可能是首当其要者。这对中印关系意味着什么呢?
三、中印在本地区的合作前景
中印关系包含诸多层面,其中在南亚地区进行合作应当说是前景并不被看好的一个方面。由于中国并非南亚国家,而印度是南亚居主导地位的国家,因此从地缘政治的利益竞争角度确实不易在南亚打造中印合作关系。一直以来,印度对中国在南亚的影响和存在都取警惕的态度,巴基斯坦因素不用说,就算是和中印都保持友好关系的其他南亚国家,印度也对所谓中国扩大影响的行为持防范的心态,例如中国与尼泊尔、孟加拉、斯里兰卡等国的合作,印度都有担忧,这从印度的媒体和学界的观点中可以很容易发现。“9·11”以后,美国领导的西方国家对南亚的关注骤然加大,美国对阿富汗发动的战争更是持续10多年没有最终结果。随着美国相关策略的调整和南亚安全形势产生的新的变数,南亚地区安全形势似乎不容乐观。这对中印都是挑战,因为动荡的南亚不符合两国的利益。这里有几个因素应可促进中国与印度在美国撤离阿富汗后就南亚地区局势展开新的合作。
首先,中印对美国领导的反恐战争都没有直接加入,对西方与伊斯兰世界的冲突和西方某些看法持严重的保留态度。“9·11”以后,西方舆论把对抗的矛头指向伊斯兰世界,小布什政府连续发动的两场战争在广大伊斯兰世界是不得人心的。中印同为发展中国家,对这个矛盾持谨慎的态度,从原则上说,两国也万难赞同把矛头针对伊斯兰世界的做法。虽然美国为首的西方很快改变了这种带有严重意识形态冲突的说法,但事实是美国发动的这两场战争的被攻击对象都是伊斯兰国家,因此对中印两国的外交政策来说,支持国际社会反对国际恐怖主义的努力,这并无问题,但是否一定具体到支持美国领导的联军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战争,则可存疑,事实上对西方利用反恐推行的如此霸权主义的行为,两国都是难以接受的。
第二,中印两国一向主张地区事务应由地区内的相关各方共同协商解决,不同意外部势力利用各种借口对地区事务的干涉。印度对这个问题有着特别的敏感,反对外部势力进入南亚,最典型者如克什米尔争端,印度早在第三次印巴战争结束后举行的“西姆拉会议”及与巴达成的协定就已明确声明印巴争端必须由两国自行解决,不需要任何第三方介入。在阿富汗问题上,虽然美国打的反恐旗号使大部分国家不便于公开反对,特别是美国在开始反恐战争以后,逐步加大调整对印度的政策,使印度在美国等外部势力介入南亚事务方面更多地采取了不争辩的政策,但印度地区政策的实质并没有改变。这个情况和当年苏联入侵阿富汗后印度的表态有相同之处,当时印度已经和苏联签订友好合作条约,难以公开批评苏联的政策,但印度同样也没有公开支持苏联的入侵。对印度的反对外部势力进入南亚的政策有着各种解读,但印度反对的基本立场是清楚的。中国对美国领导的西方联军大规模进入阿富汗也持相当的异议,尽管中国的官方立场是支持反恐。这从中国学界对美国在本地区进行长达10年的军事行动均持的批评态度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此外,阿富汗作为与中国陆地接壤的邻国,长期驻有大量北约成员国的军队,这客观上对中国的国家安全也是潜在的不稳定因素。至于美国对巴基斯坦所采取的重压政策,包括在击毙拉登行动中及以后美国的行为,中国的媒体都予以尖锐的批评。中印尽管在南亚地区问题上未必意见都一致,但在反对地区外势力介入本地区事务甚至强行推行西方的政治模式和价值,是持严重保留态度的。
第三,美国及盟国在阿富汗久战不决,对本地区产生的负面影响是中印两国共同感受的一个因素。阿富汗局势的剧烈波动以及巴基斯坦国内不断产生的极端势力活动,给本地区的安全局势带来巨大的影响,印度固然认为从阿富汗扩散到巴基斯坦的国际恐怖组织是印度在本世纪头10年遭受各类恐怖袭击的源头,中国事实上也是在南亚越演越烈的恐怖活动的受害者,包括“东突组织”在阿巴地区设置的训练营和他们不断加剧的在中国境内的活动对中国边疆地区的稳定造成的损害。国际恐怖势力的发展趋势仍在扩大,成为美国领导的反恐战争的一个消极后果,承受这种后果的不但有美国及联军在阿富汗的损兵折将,也包括中印等并不参与美国领导的反恐战争的国家。从这个角度看,中国和印度恐怕也将继续承受美国退出阿富汗以后所产生的各种后果。
综上所述,本文的结论是美国在南亚进行的反恐战争给中印关系带来一些新的因素,这些因素从本文的立论角度看虽然是负面的,但却将使中印关系在南亚地区问题上有新的合作前景,因为有几个关键条件可以帮助中印在阿巴地区探讨有利于双方的协调合作。首先是中国与该地区最重要的核心国家巴基斯坦有着良好的双边关系,可以坦诚讨论任何重要的问题,而且中国支持巴基斯坦政府维护主权和独立的政策在伊斯兰堡从未受到质疑,这是中国在美国及西方盟国退出阿富汗以后可发挥积极作用的有利因素。其次,印度与阿富汗政府在过去10年中通过各种援助项目已经建立了相对牢固的合作关系,使印度有可能在“后拉登时代”的阿富汗问题上有较大的话语权。再者,印巴关系的和解进程在拉登死后已有一定进展,两国外长7月在新德里的正式会晤将进一步促进双方朝着有利于地区稳定和双边谈判的方向发展,相信印巴和解的进程将越来越密切地与本地区安全局势联系在一起,阿富汗无疑是重要的议程。中国秉承支持地区稳定的立场,将继续积极支持印巴和平进程。基于上述,中印作为本地区最重要的大国,也是阿巴地区安全局势的重要“利益攸关方”,可以在美国及西方联军退出阿富汗之前进行必要的沟通,在此基础上发挥中国与巴基斯坦“全天候关系”的积极作用,使中印巴共同致力于维护本地区安全局势,使之不至于在美国退出后大幅度恶化,甚至在三方的共同努力下,也完全有理由期望促进阿富汗的稳定与独立,进而在本地区建立“亚洲人管理亚洲事务”的新模式,这说到底也是对国际反恐进程的贡献。
文献来源:《亚非纵横》
注释:
[1] 转引自“新京报”2011年6月24日:世界主流媒体点评奥巴马宣布从阿富汗撤军。[2] 人民日报:印度欲拿阿富汗铁矿开采大单:既想满足本国内需,又图盖过巴基斯坦影响力,2011年8月3日
[3] 印度外交部网站:http://meaindia.nic.in/mystart.php?id=2701
[4] 广州日报大洋网(http://www.dayoo.com/):印度总理辛格造访印度 战略布局重在反恐安全,2011年5月13日
[5] 人民网(http://society.people.com.cn/GB/15199362.html):新疆暴力事件真相,2011年7月20日;喀什政府网站(http://www.xjks.gov.cn/):喀什恐怖嫌疑犯曾在巴基斯坦受训,2011年8月2日。
[6] 联合早报网(http://www.zaobao.com/yl/tx110804_001.shtml)朱锋:中国与阿富汗残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