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研究成果 > 时评
时评 COMMENTARY
世行行长之争是全球治理现状的缩影
2012-04-13

        近期,关于世界银行行长的人选问题成为全球媒体热议的焦点。现任行长佐利克行将届满,下一任行长是仍像过去一样由美国人担任,还是一改常规由发展中国家的人选担任,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

        在美国推出美籍韩裔候选人金墉的同时,两位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人士——尼日利亚的恩戈齐•奥孔乔-伊韦拉和哥伦比亚的何塞•安东尼奥•奥坎波也加入竞争。据消息灵通人士透露,虽然金墉的面试结果并不是最好的,甚至可能是最差的,但这一结果并不会妨碍金墉成为下一任世行行长。金墉也充分展现出了要成为世行行长的信心。为了争取广大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新兴国家的支持,金墉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表示,如果当选,他将推动世行新一轮的改革,让世行更具包容性和反映全球经济现实,更注重接受援助的贫穷国家的意见,让世行真正成为“世界的银行”。他的这一言论确实反映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期盼,但同时也是包括世行在内的全球治理体系改革所处尴尬境地的一种真实写照。

        世行是一个全球性的多边发展援助机构,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一起构成当今全球治理的核心机制。应该承认,在过去60多年中,世行在战后经济重建和消除发展中国家贫困方面发挥过重要作用。但自从上世纪末以来,世行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责难,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是世行成员在决策机制中的权力分配与经济实力之间日益失衡,这使得世行效率低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世行中所占份额太大,而新兴经济体代表性不足。其次,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企图通过提供贷款的机会向广大发展中国家灌输以经济自由化改革为核心的“华盛顿共识”。世行提供贷款的附加条件往往涉及借款国的核心经济主权,因而被批评为干涉内政。而世行提供的发展经验又往往不能适应发展中国家的现实,发展中国家采用这些经验后往往更加贫困。这两方面原因使得世行日益处于边缘化的境地,对世行进行改革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为世行重新焕发生机提供了一个机会。金融危机不仅打击了西方发达国家,更沉重打击了广大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提振了国际社会对世行的需求。世行顺势开始了改革,在资本构成、投票权、内部组织结构等方面都出现了一些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变化。但这些改革的规模是远远不够的:一是世行的决策机制仍不合理,仍受到美国等少数国家的支配。美国仍拥有世行15.85%的投票权,在重大决议上拥有否决权。其次,世行高层管理人员的遴选机制没有根本改变。长期以来,世行高管的遴选不透明,缺乏规范的标准和程序。世行行长由美国人担任已成为惯例,无法体现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发言权。

        而美国等西方国家在这个问题上也不是毫不理会发展中国家的要求,这就是奥巴马政府推出美籍韩裔人士金墉的用意所在。金墉既是美国人,拥有美国的教育背景和价值观念,同时又是亚裔,容易为亚洲国家接受。另外,他还是一位非华尔街出身的发展问题专家,可以真正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待世行在国际社会中的作用。如果金墉当选,他肯定会推动世行进行一些改革,但程度能有多大,则需要看今后几年西方国家和包括新兴国家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力量对比的变化。

        在世行行长问题上的争议,是全球治理体系改革所处尴尬境地的一个缩影。即使从美国的角度来看,全球治理体系也不得不改革,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又舍不得放弃其既有利益;而包括新兴国家在内的发展中国家虽然有要求改革全球治理体系的迫切愿望,但在实力方面却无法与西方国家抗衡,因此全球治理体系改革还只能处于渐进量变过程之中。


文献来源:新闻晨报